提到大理国,大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金庸小说《天龙八部》里的描述。在这部小说里,段誉是大理国的王位继承人,大理与宋、辽、西夏、吐蕃等国齐名。慕容复甚至还曾认段延庆为义父,就是希望能借助大理的力量攻打宋朝。那么,历史上的大理国是否真的如此强大呢?
一、关于大理国的创立过程
公元902年,南诏国这个曾经统一西南的王朝走向了尽头,它的崩溃让原来的权贵们纷纷趁机手握兵权,自立为王。接着,一连串强硬的军阀出现了,他们各自建立了长和国、天兴国和义宁国。到了义宁国统治的时候,国王杨干贞为了把权力更加集中在自己手里,开始着手清除和削弱那些非本家族的权贵。面对这样的局面,那些异姓权贵们在段思平的带领下,联合起来组成了反对杨干贞的同盟。时间来到937年,段思平领导的反杨同盟成功推翻了义宁国,段思平自己登上了王位,建立了大理国,并把都城定在了羊苴咩城,也就是今天的大理市。
段思平当上国王后,立马动手加强自己的统治。他先跟其他有权有势的人联手,把义宁国杨家的余党彻底清除干净。在这个过程中,段家牢牢抓住了军权。搞定杨家后,段思平两边着手,一边收拾那些打仗时帮杨家说话的老南诏贵族,一边提拔重用那些和自己亲近的老南诏贵族。例如,他封高家的族长高方为岳侯,认可了他对他部族和地盘的领导;还封董家的族长董伽罗为相国,承认了董家对兰州(就是现在的丽江那边)的统治权。
再者,段思平对那些在兵力上给予他大力支持的滇东三十七部,采取了优惠措施,赐予他们三年的徭役豁免权,并将赋税减半。与出身于旧南诏贵族的高、董等部落不同,滇东的部落更加粗犷不羁,他们并不顺从高、董等部。因此,段思平的这一举动,实际上是在挑动两者间的嫌隙,好让自己能够凌驾于所有部落之上。同时,由于段氏对滇东部落的厚待,滇东也成为了段氏坚不可摧的强大后盾。
二、关于大理国的政权架构与管理制度
那时候,中原地区正经历着五代的动荡,南方也是各自为王,局面混乱。礼仪制度崩溃,秩序大乱之时,段思平自立为王,自称为皇帝。大理国一共延续了316年,期间在1094年到1096年这段时间,王位曾一度被夺,但很快就又收了回来。它总共有22位统治者,每位统治者的谥号都是“皇帝”,段思平去世后,被追封为圣神文武皇帝。
大理国的中央官制构建得相当全面,几乎与那些文化发达的中原封建制国家无异。大理国的国君被尊称为皇帝,而在南诏时期,宰相被叫做“布燮”,到大理国时它被译为“清平官”。尽管大理国仍有布燮一职,但它已沦为空头衔、荣誉象征,真正的最高行政首脑被称作“相国”,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事。相国手下有一系列执行机构,与中原的六部有些相似,大理人称之为“九爽”。具体包括:1、幕爽,类似于管军事的兵部;2、琮爽,专门管理人口户籍;3、礼乐爽,不仅像礼部那样管礼仪,还负责大理国内部落事务及调解部落纠纷;4、罚爽,职能类似于刑部;5、劝爽,与吏部相仿;6、厥爽,和工部差不多;7、万爽,相当于财政部;8、引爽,负责接待外国使节;9、禾爽,则像是工商管理机构,专门监管商业活动。
在大理国刚成立那会儿,它管辖了云南全省、贵州的西边、四川的南边,还有缅甸和老挝的一些地方。大理国的管理区域被分成了首都区、两个都督区和六个节度使区。因为这个国家是由好多有权有势的人一起建的,所以真正的地方大权都在那些部落手里。因此,大理国一开始还是照着南诏的老规矩来,给那些部落头头们封上节度使、都督的头衔,让他们管自己的地盘。皇帝能直接管的,也就只有首都区了,而那些地方上的大佬,就像唐朝的节度使一样,在当地那是说一不二的。说起来,杨干贞就是天兴国的东川老大,段思平呢,则是义宁国的通海老大。
随着岁月的流逝,大理国的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中央。到了大理国的晚期,流动官员的影响力增大,地方管理架构转变为八府、四郡、四镇的格局,其中府、郡、镇级别相当,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级关系。镇更多承担军事职能,通常设立在边境地区。郡则主要设置在与汉人交往频繁或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,例如石城郡对应着蜀汉时期的建宁郡,东川郡对应着蜀汉的朱提郡,河阳郡是强宗、罗伽、步雄三部的领地,而秀山郡则是阿僰(音同“伯”)部的所在地。府则是由节度使区域演变而来。在大理国的晚期,节度使、都督的头衔也变成了演习、演览。在府一级,还增设了监府事这一职位,其功能类似于宋朝的通判。
县级单位在府之下,其负责人被称作县尹,是由朝廷派遣的官员。对于那些少数民族部落较为集中的地方,则任命当地的土官来管理,他们被称为部长或甸长,其职权与县尹相当。
三、政权与宗教的结合,以及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?
提到《天龙八部》,大理国给我的最深印象便是佛教极为兴盛,甚至大理国王都选择遁入空门成为僧人。事实上,在大理国的历史上,僧侣们确实对政治有着极大的影响力。
在大理国的时候,云南的佛教迎来了蓬勃发展。大理国的22位皇帝中,有11位都选择了出家修行,这足以说明佛教在当时的影响力有多么巨大。大理国有着一套完备的僧官体系,让僧侣担任国师并参与国家大事,这早已成为了大理国的一种老规矩。大理国的僧官制度挺复杂的,最高的僧侣官职叫做“大佛顶寺都知天下四部众”,这个官就像是管理整个大理所有佛寺僧侣的总头头。在这个官职下面,还有补阁黎、赐紫大师、赐金裥僧、赐号大师这四个等级,再加上那个僧侣总管,这五类僧侣都可以算是官员,有资格参与国家政治。
大理国推行了科举制度,这是促使大理最终并入统一王朝的一个重要因素。《南诏野史》记载:“段氏统治时期,同样开设了科举考试,被录取的大多是研读儒书的僧侣和道士。”这说明大理的科举考试与中原地区颇为相似,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核内容,不过参加科举的主要是僧侣和贵族,普通百姓则没有机会参与。
四、大理国是不是很厉害呢?
大理拥有成熟的政治体系,与同期的辽、金、西夏相较也毫不逊色。然而,真正使大理在动荡时代中屹立不倒的,是其健全的军事制度,这成为了它维持独立的首要基石。
大理国的军队构成包括常备军、厢军以及部落兵三大类。常备军属于职业军人,人数虽不多,但都是领取军饷的专业士兵,每日的任务就是刻苦训练,堪称大理国的精英部队。厢军则像是民兵组织,和唐朝的府兵相似,他们按村庄组织起来,平时各自务农,有空时就集合训练,一旦战争爆发就集合出征,战事结束后又各自回到乡村。部落兵则是从各个部落里挑选出来的战士。在南诏,最高的军事指挥官叫做“军将”。大理国将部队划分为四军,分别由四位“将”来管理,而这四位“将”又统一受“军将”的指挥。每当国家需要出征的时候,大理国的皇帝还会专门派遣监军前往。士兵们在出征时,需要自己准备粮食和草料,不过他们被允许在战场上抢劫,通过抢掠来激发士兵们的战斗力,这种做法和后金的八旗兵有些相似。
大理国大约有300万人口,去掉妇女、老人和小孩,成年男性数量大约是100万。如果按照每10个成年人中有1个士兵的比例来算,那么他们的总兵力也就10万左右。而且,大理国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像模像样、完全统一的封建国家,各个部落的首领在自己的地盘上各自为王,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理皇帝的权力。因此,大理的军事实力并不强大,但这并不代表大理的军队就很脆弱。
北宋年间,北宋的地盘还算挺大,而且经济富裕。于是在968年,大理就派使者到北宋表示臣服并献上贡品,但宋朝对此没有明确表态。到了982年,宋太宗修建了黎州(现在的四川汉源)的码头,这让大理的朝贡变得更加便利,不过双方还是没有正式确立宗藩关系。一直等到1117年,宋徽宗才正式册封当时大理的统治者段和誉为“金紫光禄大夫、检校司空、云南节度使、上柱国、大理国王”这些头衔,这时宋朝和大理才算是真正建立了宗藩关系。
在南宋时期,朝廷努力把势力范围向南方延伸,意图扩大疆土。1136年,大理国派人到临安进献贡品,然而宋高宗并未接受大理的归顺,这代表着两国之间的宗藩关系宣告结束,南宋攻打大理从此无需背负道德负担。大理国对此感到非常震惊,毕竟那时岳飞、韩世忠等名将都还在世,南宋军队在与金军的长期交战中,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。不过,由于后来宋金战事不断,南宋实在分身乏术,无法顾及大理,所以并未敢与大理彻底决裂,双方的关系就这样保持着一种微妙的距离。
别看大理在宋朝面前显得胆小,但在对待越缅一带的土著民族时,却自认为是他们的宗主。大理国成立以来,与中南半岛的土著频繁交战,而这些冲突大多以大理的胜利收场,这使得大理国的领土大幅扩张。因此,那时候的云南,其范围可比现今的云南要大得多。
文史君来讲讲这事儿。
大理国的实力是内弱外强,作为一个地方割据势力,它的存在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的统一大业,但同时也像西周的分封制度那样,帮助中国扩大了疆土。到了明朝时期,中国重新完成了统一,中南半岛归附,中央政府在那一片区域设立了三宣六慰,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理国的影响力犹存。如此看来,大理国其实颇为强盛。
尤中著有一书名为《中国西南边疆的变迁历史》,该书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在1987年出版。
何耀华所著的《云南通史》一书,于200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。
(作者:浩然文史·紫橘)用另一种说法来表述,便是这样的:历史的长河中,许多故事被默默铭记,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,正是那些鲜为人知却又充满魅力的往事。这些故事,经由浩然文史·紫橘的整理与呈现,旨在让读者以更为轻松的方式,领略到历史的深邃与广阔。尽管表述方式有所不同,但其中蕴含的核心意义与原文别无二致,都旨在带领大家走进那段被岁月尘封的记忆。
这篇内容是文史科普领域的自媒体浩然文史的独家原创,未经允许,不得擅自转发或复制!
本文里出现的图片,除非有特别标注,否则都是从网上找的,要是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赶紧联系作者进行删除,感激不尽!
浩然文史是个全由博士组成的文史科普自媒体团队,在各大主流平台上都是备受认可的文史类优秀创作者。他们致力于让专业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,同时也让有趣的内容蕴含更深的思考。无论你是对古代历史感兴趣,还是对现代文博考古有热情,都能在这里找到你想要的。更多精彩内容,请搜索并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(id:haoranwenshi)。